[摘要]名为“第一次”的大型无偿献血活动中,有912名清华学生及教职工成功捐献全血1009单位(每单位=200毫升)等,创下清华大学单场献血纪录新高。 清华园里的“热血”行动:15年超两万人次无偿献血 “第一次”无偿献血活动现场献血的学生。清华大学 占奥铭/摄 无偿献血成为公益习惯 15年超过两万人次参与 清华园里的“热血”行动 在清华大学紫荆学生综合服务楼C楼,前来献血的学生挤满了窄小的楼道。 在这场名为“第一次”的大型无偿献血活动中,有912名清华学生及教职工成功捐献全血1009单位(每单位=200毫升),41人成功捐献成分血(血小板)41个单位,83人报名中华骨髓库并采集血样。这也创下了清华大学单场献血纪录新高。 对于新雅书院2017级本科生沈莹莎来说,献血的原因并不复杂。两年前,还在读高中的她在清华大学参加短期培训。她曾在紫荆学生综合服务楼见到几条长长的队伍在献血车外排开。这个场景被她牢牢记住。 回到家乡后,沈莹莎也曾在家乡的献血车前驻足,但因为未满18周岁,献血的请求被医生婉拒。今年夏天,沈莹莎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再次在综合服务楼前看到献血车的她,毫不犹豫的走上了车,并在当天的捐献活动中,献出了1个单位的全血。 在这次献血活动中,像沈莹莎一样的大一新生有376名,约占参与人数的40%。这是许多2017级新生的公益初体验。清华大学水利系新生全希认为,献血让不从事医药行业的他也有机会去救死扶伤,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志愿者张思睿看来,无偿献血是清华的传统,这条血脉相承的道路在清华人身上延续。 他提到2008清华园里献血车旁的故事: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13日,学校师生自发地排队近10个小时等待献血,共有915个单位的血液从清华运往汶川,占当日北京应急支援灾区血量的近1/6。 “队伍排到了紫荆操场,排到了凌晨。最后,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和党委副书记史宗恺站到台子上,请求同学们回去。”张思睿说,“还有一个小细节,那时很多四川籍的同学去献血,然后红着眼睛给其他排队献血的同学鞠躬感谢。” 这是他入学便听到的故事,也是张思睿选择加入了清华大学红十字会的原因之一。“作为清华学子,我想把这种精神传承发扬下去。”张思睿说。 在入学后的3年里,2015级计算机系本科生姜伟峰献血十次,累计5次全血捐献6个单位,5次成分血捐献10个治疗单位。他认为挽起衣袖是一件简单而自然的事情,不需要什么理由。“既然挽救生命是那样简单和急切,为何不从自己先做起呢?”姜伟峰在朋友圈中写道。 在姜伟峰看来,自己至少能够将献血变成一种习惯。他坦言,自己热衷公益事业,献血、支教这些大学生能做的公益事儿,他都做了。他更希望自己不要只把公益事业当作是一项活动,更要把公益活动看作是一种事业,一个能融于血脉的习惯。 本次献血活动中,每位成功献血的同学都会收到由清华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颁发的献血成就卡,由清华大学学生红会特别制作的电子版献血成就卡让献血师生能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公益热情分享给他人,带动更多同学加入志愿活动。 清华大学学生红十字会会长马欣欣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介绍,学生红十字会还自己设计了红十字围巾。“希望在给大家送去温暖的同时,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也飘扬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据了解,2002年起,清华大学开始开展无偿献血工作。十六年来,已有超过两万名清华师生参与其中。从2013年开始,清华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每年会定期组织四次主题献血专场活动,分别是“青春的献礼”“毕业·纪”“第一次”以及“岁末愿望清单”。 10月的最后一天,清华大学红十字会官方微信在推文里公布了一组数据,自2002年清华大学开展无偿献血以来,清华师生累计参与全血和成分血捐21831人次累计献血总量25642单位。为了让读者理解数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在文中写道,“21831名献血者,相当于6.5届清华本科生,手拉手可绕紫荆操场站满22圈;25642个血袋,可为小型外科手术输血近万次,血袋连起来可绕C楼11圈。” 他们想借助推送文章的机会向所有献血的师生表达感谢。文章末尾,他们动情地写道,每位献血者都是清华园中献血故事的两万分之一,你们是清华的超级英雄。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06日 11 版) |